关于语文老师,我们仰之于钱梦龙先生的“导读”,以他的“三主四式”作为崇高的信条;我们迷之于王崧舟先生的“诗意”,在他的教学智慧里寻找繁花开遍的远方;我们敬之于窦桂梅女士的“理”“想”,在教学中坚守理性,放飞思维引活水;我们乐之于于漪老师的“情美”,不懈地求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我们爱之于余映潮先生的“创美”,追求文本解读的“简化、优化、美化”;我们从之于程少堂先生的“文化”,咀嚼着语文教学特有的“语文味”;我们也忠之于黄厚江先生的“本色”,在纷乱芜杂的教学园地里,倾力找回至实至真的“语文本原”……
名师大家,星辉璀璨,偶像光环,自是我等普通语文老师难以企及,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也难免认真思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毕竟,教育是一生的事业,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给出答案,那工作岂不成了西西弗斯的悲剧还有哪一种悲哀大过滚着石头上山却永远到不了山顶并且无间轮回的绝望所以,不仅仅是语文老师,所有的劳动者,都应该追问一句,劳动的意义何在,目标为何,其答案才是我们快乐的源泉,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
很庆幸,生命中有两位语文老师,早早地给了我指引,教我找到了答案,让我无须为职业选择而困惑,也无须为目标的确定而辛苦摸索。他们,必将影响我这一生。
第一位老师是我读小学时的语文老师高德荣老先生,任教于原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埠河镇联合村的村办小学,当时他身兼三职:校长、班主任、语文老师。学校不大,但老师多是村里抽调的几个读过高中的人,而且他们又是各自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农忙时往往顾不上教学,这给高老的学校管理出了不少难题;班级不大,我们那届总共才十六个同学,但调皮异常,驯服不易,没少让他操心;只是小学语文的教学,可恰恰如此才需要高老花更大的心思去教好我们,帮我们打好基础……而这些都没难倒高老,在那些年月里,他以极大的韧性和无私的付出,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他的血汗,换回的是乡亲们的交口赞誉,无论是谁,碰见了,都会尊敬地叫他一声“高老师”。
高老高高瘦瘦的身个儿,稀疏的却梳理整洁的头发,灰色的洗得泛白的中山装,加上那支总插在外套左上口袋的银白色笔套的钢笔,我对语文老师的样子的最朴素的理解,便是高老给的。不仅仅是形象,给予我深远影响的更在于他的工作态度和作风。高老对我们学习上的要求很高。记得有一次,他把我叫上讲台默写词语,把“边际”的“边”写完后,高老突然严厉地叫我停下来,“把‘边’字重写一遍!上节课我是这么教你写的吗”我顿时着了慌,上节课学习新字“边”的时候,我走了神。我满脸通红,抓着粉笔瑟缩在讲台上,等待高老的戒尺。高老走到我身边,说:“一个人,首先要有力气,才能走很远很远的路。想想看,‘边’字到底该怎么写”高老做了提示后,我豁然开朗,立马在黑板上写开了,先是“力”,然后是走字底,一笔一划,不仅写在黑板上,也写在了我往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而关于“边”字的那个说法,后来我也对我的学生反复说起,“力先足,然后行”,勉励学生,也勉励自己。其实,在当时,我还一度不服气,把高老的严谨视为呆板,不管先写“力”,还是先写走字底,不都把“边”字写出来了吗有什么要紧的而在步入社会,越来越认可“细节决定成败”的铁律,才明白,当年高老对我们近乎苛刻的要求是怎样的远见卓识、功德无量。
学习上,高老是不折不扣的严师;生活上,高老又成了一位慈父。他对我们的照顾关爱,全然超出了一个班主任的身份。四年级的时候,我爬到家里的老桃树上摘桃子,不小心摔断了腿。这可怎么办呢愁坏了一家子——父母在外忙生意,无暇抽身;祖父母又不会骑车;妹妹又尚小、需要人照顾。我正因可能不用去上学而窃喜,高老却“不请自来”,主动提出接送我上下学。父母亲先是客套了一番,然而终究欣然领了高老的好意。至于当时我的失望沮丧,不言而喻。高老很准时,每天早晨七点,铃儿哐当,他和他那辆饱经风雨、锈迹斑斑的脚踏车就出现在了我家门口。风大,没关系,高老高高瘦瘦的身体早已挡住;雨急,不担心,高老的雨衣下藏着一个温暖的晴天。有几次路况不好,高老便背着我去学校,趴在那一方背上,温暖而踏实,那是从父亲那里才能感受到的感觉。两个多月后,我的腿才康复,这期间,高老没有因为任何原因间断过接送我上下学的任务。家里对高老的感激自不待言,母亲把两只留作年节用的大公鸡提到了高老家。但高老左挡右推,坚决不受,他笑着说,“真要感谢,等孩子以后有出息了,给我高老头拎壶酒就好。”高老是这么多孩子的父亲,曾为我们做过的这些,他也许都记不清楚了吧,可父亲母亲在十几年后的今天还会常常提起他,念着他的好,而我,更是永生难忘。
时代的洪流生生不息,浪淘沙,多少人事湮灭。一来生源大量减少,二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新千年到来之际,村里的小学也关停了。当年的校舍,如今厚重黑漆的铁门上了锁,锁上锈迹斑斑,蛛网遍结,内里悄无声息,就像高老曾经在这里耕耘的三十年,不再有人说起,但总会有人记得。高老用一辈子的忠诚、勤奋、踏实、严谨,诠释了一名师者的责任与情怀,奉献与无悔,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这些学生以生命的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们的职业选择与职业理想。今天,我在课堂上的写下的一字一划,说出的一言一语,做出的每一次努力,那种发自内心的师者尊严,那种如沐春风的育人愉悦,全都印照着高老当年的操守与风骨,不敢半点怠慢,也没有丝毫伪饰与刻意。
高老赢尽了尊重,但他为自己争取得太少。小学是村办,教师都没有编制,关停后,高老并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后来,高老在村里的砖瓦厂做过小工、南下广东寻过活、去儿子承包的县里的高中食堂炒过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高老的勤勉和用心,总能收获尊重。但长期的高负荷工作,积劳成疾,高老身体早早地垮了,2008年5月,没有等到北京奥运的开幕,溘然长逝,终年不到六十。这一辈子,他没有来得及享过一天清福,也没有要过子女们一点报答,相反,他尽己所能地为子女操着心,扶助着他们的生活,更没有接受过那些他培养出的学生一点点恩惠,大概他以为,那些付出,不过是理所应当。一个语文老师,一生敦厚如石,实在如石,却也沉重如石,数十年的劳心苦役,终了只换得两袖清风,一清二白。这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全部的样子吗
我突然想起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俞毅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他也是一个语文老师,他说,“教师应该是体面的、优雅的、精致的、快乐的,若非如此,我们又怎能教育出体面的、优雅的、精致的、快乐的学生教师应该有让人尊敬的地位、让人称羡的收入,他们应该买得起房,买得起车,有条件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我深以为然,实在没想到,有人能把话如此说进我的心里去。而其实,多年来,我也一直以做一个优雅、精致、体面、有才情的语文老师为自己的追求。
这同样离不开一个语文老师的影响。
她就是廖玉娥老师。我上初中是在镇上的雷洲中学,遇见的第一个语文老师,就是她。当时很惊喜,一是因为语文老师是个女老师,这是我第一次碰到,很新鲜;二是因为语文老师是个美丽的女老师,衣着精致时髦,妆容清雅得体,这对于看惯了高老满是褶皱的中山装的我而言,同样很新鲜;三是因为语文老师是个美丽的又温柔的语文老师,她对我很好,却不是高老那般的深沉严肃,而是如一股春风,循循善诱,丝丝入扣,让我明白,原来,语文老师,有效的手段,除了高老的戒尺与威严,还有廖玉娥老师的微笑。
父母在外的生意仍然忙,为了我的学习有人监督,也为了周末我有地方待,父母给我在学校办了寄宿。寄宿,是当时很时兴的一种做法。因为学校宿舍条件较差,熄灯时间又是统一的,有家长希望孩子住得好点,在学习上能更多地利用时间,这便催生了寄宿制的产生,学校的一些教师会在家里腾出房间,出租给学生,吃、住、学习都在家里,由老师完全负责。当时父母给我安排的寄宿的地方,就是廖玉娥老师家。她家里的布置,至今想来还是印象深刻,地方不大,干净整洁,有花有草,书架满屋,字画飘香。她的先生和孩子也都明净和善,一家子有说有笑,却都是低声细语,这是个文明儒雅的家庭。从无喧哗吵闹之声,只有沙沙的翻书声,或是悦耳的民乐的声音。我素来顽劣,但在这样的环境里,莫名有了种敬畏和崇高,自觉地“静”了下来。而这样一份“静”,贯穿在我后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语文教学的研究,创新是灵魂,静不下来,是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不仅仅如此,这样的感受对我的影响还在于,促使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视班级的文化打造,尤其是教室的布置。我深信,学生耳濡目染的,终会反过来影响到学习、思考和成长。另外,在语文教学理念形成方面,我注重教学情境的营造,不得不说,也深受廖玉娥老师的影响。
高老教给我识字断文的严谨,夯实了我日后做学问的基础和态度,我的完美主义,像极了当年写个“边”字,笔画顺序高老也不容我马虎。他带我走进语文之门。但真正为我打开语文无限广阔天地的窗户的,却是廖玉娥老师。是她,让我彻底爱上语文,迷上一个语文老师的丰盈与多情。初一的时候,她给我们上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她给我们听满文军的《懂你》,给我们朗诵她的下水作文《我的父亲》,她用抑扬顿挫清脆悦耳有如音乐的声音,解读着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把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和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动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至今日,朱自清描述的那幅父亲吃力地翻过月台,蹒跚着去为儿子买橘子的画面依然常常浮现我的脑海,成为我教学思想和教学情绪的重要源头。不仅仅是因为朱自清的散文写得好,更因为廖玉娥老师独具才情的课堂教学。廖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方式,让我第一次有了语文教学的“文本意识”,让我意识到,原来,语文课是可以这样上的,语文教学亦能如此具有“美”感。
不仅是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也应该是“美”的,这也是廖玉娥老师教给我的。初二的时候,年底学校举行元旦文艺汇演,作为唯一的一个教师节目,廖玉娥老师的独唱备受期待。那天晚上,她一袭白色长裙,头发高高盘起,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明艳照人,仿若仙子,舞台虽破,唯她光华璀璨。记得她当时唱的是陈慧娴的《飘雪》,在那个视听匮乏的年代,她空灵优美的歌声穿破冬日的夜空,把镇上这所残破的学校与外面广阔的世界对接起来,同时直抵我的内心。她就像个明星,我们像小迷弟小迷妹一样一样,在下面使劲鼓掌,当时,我就想,语文老师是多么的精彩,我以后也要做这样的语文老师。如果说,高老在我心里辟出了从教为师的夙愿之地,洒下了做一个语文老师的心愿的种子,那么,廖玉娥老师则给这颗种子的成长赋予了养分,定下了成材的规格——一个语文老师,除了泥土的芬芳,还应一身华彩。
高老和廖玉娥老师,一个厚重如石,一个温润如玉,截然不同的样子,却都是别无二致的深情,在我心底描绘出一个语文老师的样子:他应该有扎实的学识,也有灵活的教学手段;有严谨的作风,也有轻松的教学风格;有严厉的要求,也有柔软的教学身段;有忠诚的情怀,也有写意的生活情趣;他能写得一手好的粉笔字,也能养得好一株素雅的水仙;他有脚下的土地,也有诗和远方;他有现实主义的大责任,也有浪漫主义的大理想;他是山,也是水。他,是我不懈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