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海宁卫校第一期“成长学习班”开班,80余名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学习成长班” 旨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浙江省教育厅 共青团浙江省委 浙江省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8〕74号)的要求,积极有序推进学校劳动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成长班”由校学工处、团委、爱卫会牵头,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展一系列校内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期学员,各班按分配的名额推荐学生上报构成。学校将以“成长学习班”为平台,通过活动的开展,致力于学生校内劳动常态化、家庭劳动经常化、社会实践多样化。具体举措有: 一是强化课程实施中的劳动实践教育。充分结合本地资源、产业和学生需求,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和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劳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尝试开展无土栽培,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大力开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木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自觉将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与相关劳动文化相结合,与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劳动所包含的人生智慧相结合,提升劳动实践教育的文化内涵。 三是鼓励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是拓宽校外劳动实践途径。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研学旅行营地和基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